2025-08-15
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8月8日至12日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北人亦创国际会展中心举行。本届大会设置3天主论坛和31场系列活动,邀请416位国内外专家学者、企业家、国际机构代表,分享新技术、新产品、新应用。
8月9日上午,电子与电气工程师协会(IEEE)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凯瑟琳·克莱默以《机器人人工智能:助力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为主题发表了演讲。
以下是演讲内容实录
凯瑟琳·克莱默
电子与电气工程师协会(IEEE)
主席兼首席执行官
AI和机器人确实在重塑着我们的世界,也是我们聚焦讨论的话题。我们现在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今天的选择将决定明天的发展。
因此我们要携手共同为全人类塑造更美好的未来,我今天演讲的关键就是如何助力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
人工智能非常强大,我刚刚学到了很多,像工业机器人如何致力于不同的应用场景。我们也看到了机器人方面科技的进步,不断的来促进新的应用。就我们IEEE的角度,主要是看未来的发展路径,系统是否公平、是否包容、是否有公众的信任,这些原则是非常宏大的,不是企业层面可以做到的。
公众信任这个概念是最基础的,来保证工程的伦理,而且更多是适用于机器人层面,而不是AI层面。IEEE是1912年建立的第一个工程伦理协议。这是由土木工程以及电气协会共同主办的,当时非常需要工程伦理,电子和电气协会对需要处理工程伦理问题达成共识,所以就有了第一个协议。
计算机部分的伦理规定。计算机是后来才发明的,机器人就是更新的现象。伦理的原则还没有建立。像隐私财产问题比公众信任就更加重要了。因此IEEE有两个可持续发展目标来指引人工智能的发展与部署。可以是基于老式的工程,必须要得到公众信任。一个是关于工业创新基建,聚焦建设韧性基础设施,促进包容可持续的工业化,并且推动和平包容性的社会发展。
这些目标是我们共同的行动指南,有很多的可持续发展,可能记不住它们的名字,只记得它们的编号。最关键的是伦理性、包容性和稳定性,推动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关键就是来自于这些方面。所以我称它们是“北极星”。我是一个航行技术出身,因此我们觉得这是一个北极星在引导着我们航行。这不仅是个商业决定,也是一个更高的指导方向,指导着我们向前。
从承诺到实现。我是一个学者,在IEEE有很多的工商业的成员,也有很多的产学研相结合,这需要非常仔细的平衡。作为主席,我要平衡学术界和工业界。我们也是来帮助包容性设计、透明系统、缓解不公平偏见,从源头实现可持续。这是我们的目标,我个人也是从2017年开始做这些,当时AI不是最受欢迎的话题。
创新案例展示的是AI和机器人是如何在这些包容性,健康可持续的世界做出贡献的,尤其在医疗、初级教育。所以,这些都有非常现实的案例,AI是如何产生影响的。但是我想说的是,机器人在通用以及定义的实践方面也有更多的应用。现实实践,机器人能够带来非常有益的机会。
我们在这方面的贡献有很多,最多的参与就是通过机器人自动化协会,专门来关注技术性的发展。但这个更多是一个有意义的跨学科的共同活动。IEEE可以说是一个标准的维护者,标准的领袖。人们想到标准,如果大家熟悉技术标准的话,会马上想到Wifi、蓝牙,这些都是充满着发展产品的先进机会。
十年前,我们提出制定一项具有全球合作意义的标准,这一标准并非针对特定产品,而是旨在构建一个通用框架。其实现需要数千名志愿者的参与,他们将为标准提供基准数据支持,并共同推动语言技术、伦理规范等领域的协同发展。
我们一共有100多种AI标准。不是说不准做什么,而是引导他们行为的准则。于是,就产生了7000系列,是对公众公开的。一开始人们觉得有点失望,他们希望是一个具体的产品设计,但是我们所关注的是伦理化的设计过程,帮助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于是,我们不断迭代7001自主系统透明度,7002数据隐私流程,7003算法偏见考量,7010社会福祉影响指标。所以,在不断的提高技术,需要不断的考虑到社会福祉和它的影响。
我们不是执法机构,只是设立这样一个标准来打造更好的未来。标准在这里的作用,则是有一定的标准规则,帮助有效的AI管理。比如说测试验证协议、维持合规基准和IEEE认证等体系。这样就有非常有益的透明度了。
包容能够带来创新,标准则是让更小的发展中国家能够获得技术,减少差距,推动创新生态系统的平等。我们坚信有更多的声音就会有更好的解决办法,就会有更多人受益。但是,我们也认识到这不仅仅是让人们坐下来谈论的事情,也不要期望第一次就能够做对,我们需要不断的努力,肯定会有失败和失望。但这绝不代表着不足,而是代表着你们确实在做应该要做的工作,要愿意接受挫折与失望,才能够取得有意义的成绩。
从更加广泛的角度来看可持续性,它是具有一致性的,都是要推进人类的人性发展。这一理念不仅适用于AI自动化技术(如机器人研发)的伦理框架构建,也贯穿于可持续采购政策与节能型模型训练的实践之中。非常常见的观点认为,可持续性常被简单等同于环境与经济政策的整合,但其核心价值在于维护不可替代的自然资本——这种资本无法通过经济成本量化,更无法被其他资源所替代。因此,我们必须严格遵循生物承载力与能源利用的极限原则,因为一旦突破这些底线,生态系统的崩溃将导致不可逆的损害,而任何替代方案都无法弥补这一损失。
我认为对我们来说很有趣的是,2030的目标是地球向好重要的目标,并不是一个关注科技方面的目标,而是自然的关切。这是我们为了实现可持续增长的经济所寻找的路径。我们的可持续性框架列出了指导原则,包括政府、个人、企业、组织、学术机构及社区要共同实践的,以及在文化多元性方面的包容性也是我们需要做的。
数字化时代的可持续性转变也是我们需要注意的,技术标准在可持续的数字化转型中发挥着基础的作用,通过确保相互操作性,连续不同的数据系统高效的协同工作,我们要在气候变化的背景下确保长期的可持续性。可持续性包含三大支柱,包括环境、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性。
环境方面专注于通过使用人工智能和云计算的技术来减少数字部门的碳足迹,从而最大限度的减少能源消耗。社会方面要通过促进数字扫码和访问,确保数字创新惠及所有的社区。经济方面来看可持续数字转型不仅有利可图,而且符合长期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商业模式,这些支柱可以共同的引导企业走向更负责任的,更有影响力的转型,可以通过可持续商业模式驱动创新,既可以有利可图,又可以长期可持续,互相支持。
立足本地的政策,尤其要考虑本地特殊的社会经济文化和环境特征来制定,所以我们所追求的政策,是将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从抽象的目标转化为因地制宜的具体行动,并且可以和政府的行动相契合,并符合本地的特殊特征。我们无法期望通过单一国家或全球统一的标准来适配所有人的需求,更无法要求所有人机械地套用同一套标准来落实具体行动。同时,要确保针对阻碍可持续发展进程的不平等区域采取精准措施,并践行“不让任何人掉队”的全球承诺,以保障可持续发展行动具备长效影响力。
我刚刚所说的是“地球向好2030倡议”,它是为了最大程度的促进实际的影响。我们在多元主体协同治理方面依然保持我们的承诺,没有任何一个部门能够单打独斗,所以必须建构可信的跨部门的人工智能,需要团队协作,需要工程师、开发人员负责任的构建,需要技术专家在第一线,需要道德透明和包容嵌入设计过程,这是负责任的人工智能的基础,这是我们的必经之路。
工程师作为最基本的守护者,我们需要的不是更多的系统,而是更多的守护者来保护我们的公共利益。所以,伦理的设计、包容性创新和可持续发展,所有都要结合在一起。
我们的工程使命是构建一个包容的、坚韧的、可持续的世界。可以推动公开透明与问责式,实施灵活监管,并且投资教育与数字素养。我们的核心,要符合可持续并且符合伦理道德。
非常感谢大家的聆听!
(本文根据录音整理)
扫描二维码关注
乐鱼APP官网登录入口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加入
乐鱼APP官网登录入口会员
科技少年 筑梦未来——2025全国青少年信息素养大赛总决赛在乌镇开幕
2025年物联网大会在无锡召开,携手共绘智联时代新蓝图
院长年会暨学科建设大会 | “持续党建引领,构建高校电子信息类院系立德树人新模式”主题教育研讨会举行
【WRC专家观点】欧洲机器人协会副主席尤哈·罗宁:《重建整个欧洲机器人市场》
乐鱼APP官网登录入口机器人分会第二次会员代表会议在京成功举行
第二十届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总决赛在深圳圆满落幕
第二十届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总决赛“研电之星”揭晓,创新永不止步!
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三十周年座谈会暨产教融合育人创新机制工作研讨活动在深圳召开